aie,信息技术的一个微不足道进展,同时也是网络渗透的表现,这种文件的加密、解密,都需要联网才能进行。
如果无法连接到核心服务器,即便持有密码,都无法将文件解密。
这样的设计,如果是放在十年、五年以前的互联网络上,都会被用户骂一个狗血淋头。
无非是加密普通的文件,居然还要联网,断网,则文件形同废纸,如此弱智的业务逻辑,在今天的联邦却几乎无人吐槽,只因为互联网络的接入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无间断,原本令人无法接受的条件也逐渐变成了默认选项。
时至今日,除专用网络的计算机外,遍布联邦的十几亿台终端、智能设备,几乎全都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连接在网络上。
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渗透,就是这样悄无声息,不知不觉间,随着联邦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的兴建,这种情形会更加普遍,网络,也即将成为像自来水、电力那样的“公众基础服务”,成为一种存在时无人在意,消失时才知珍惜的存在。
甚至,这一趋势会令人产生幻觉,仿佛盖亚有史以来就存在着这些基础服务。
在这种大环境下,出于种种考虑,需要连接网络、访问中心服务器才能正常使用的软件、功能,也越来越寻常。
对这种大趋势,作为用户,倘若不经历一两次断网,甚至都完全无法察觉。
因为网络实在是太普遍,覆盖的区域,几乎没有任何死角,联邦电信等运营商的软硬件体系也几乎都捆绑了一系列接入套餐、或者默认功能,往往在不知不觉间,智能设备就已经连接上了网络,使用者却还懵然不知。
将一切设备接入网络,站在全局角度,是信息技术沿革的必然趋势。
然而从安全角度,网络,成为一种存在感如空气那样的,一旦缺失,就会引天大麻烦的存在,却让方然感到不安。
公众基础设施,自来水,11o伏市电,或许还包括遍布联邦的加油站、充电桩,这些系统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似乎大过网络,但另一方面,倘若出于某种特殊的考虑,个人或组织要摆脱对这些基础设施的依赖,即便代价高昂,总还有办法能做到。
不用自来水,可以占据水源、自行净化;
不用11o伏市电,可以储备电池、燃料,自备电机组;
但网络呢,不使用笼罩盖亚的互联网,难道用户还能另起炉灶,建设一个足以替代其大部分功能的私有网络吗;
这根本就办不到。
从这一角度,甚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层面的网络,民众的依赖程度,会比赖以维生的空气、水和食物更严重。
空气,水,食物,燃料和药品,这些物质上的资源,除仰赖联邦社会的分体系外,尚可以自行储备,所谓“末日避难所”就是这种策略的极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