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状元、榜眼、探花,就是三鼎甲,赐为进士及第;第四至第三十名,赐予进士出身;剩下的,就赐予同进士出身,也不枉费来考取一趟!”
    自唐以来,李嘉的这番科举,算是录取最多的一次了,进士科就达到了一百多人,而唐朝一般就一二十名,全部赐予进士出身不现实,所以就直接沿用后世,将进士科分为三等。
    唐时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还需要进行选试,通过了才能做官,当然,由于选试属于吏部自考,相当于自主招生,猫腻极多,李嘉为收买人心,就废除了选试。
    毕竟恩出于上,而吏部受宰相们影响太大,等于是为他们收揽门徒了,这对于一直致力于扩大皇权,限制相权的李嘉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就直接借鉴了明清时期的做法,有了以下章程。
    三等进士,地位却大为不同,三鼎甲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过不了几年就去各部观政,遇缺即补,一外放就是县令起步。
    赐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则需要再进行一番考试,再选出十几人进入翰林院。
    赐进士出身六部观政两三年,就外放为官,起步就是县令;而同进士出身,观政数年,外放地方,只能从主薄、县丞佐贰官做起,两三年后才做主官。
    官场上一步慢,步步慢,同进士出身最高只能做到侍郎、尚书级别,为相是没多大可能了。
    明法科的那些举子,将会安排到大理寺和刑部观政,是李嘉为将来实行政、法分离做出的准备。
    地方上,司法与行政兼任,这对于中央集权而言是不利的,宋朝就设立提点刑狱官监督地方司法,但李嘉却想一步到位,地方设立一个小大理寺,让行政权与司法权彻底分开。
    明算科,则基本上属于转运使司与户部官吏的补充了,干的好,也能成为地方长官。
    脑袋里装了许多想法,李嘉却想全部实现,但现实却哪能如此?
    “就这样吧!其余的也就不改了!”
    李嘉手指碰了碰桌面,不由得笑了笑,自己这一言一行,竟然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皇帝的魅力,就在这里。
    随后,李嘉又苦恼起来,一次性录取两百人,哪怕观政数年,但哪能有如此多的官位呢?
    恐怕,这是在逼我打地盘啊!
    皇帝的旨意很快就传到了孙钊这里,他看了一眼,发觉三鼎甲都被换了,原先的三人都被押后。
    “唐复?此人与圣人有旧?”一位同考官疑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