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古旧物品、珠宝玉石、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年成交额达数十亿元。
市场拥有4000余家经营商户,经商人员近万人,其中百分之六十的经营者来自京城以外的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汉、回、满、苗、侗、维、蒙、朝鲜等十几个民族。
市场坐店商铺年365天开市,地摊每周末开市,每天的客流量能够达到六七万人,其中还有外宾上万人。
现在的市场形成于1992年,是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传播民间文化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
计程车司机很健谈,听说我们要去潘家园,便热情的跟我们讲起潘家园的前世今生。
很多年前,潘家园本是京城一个并不太知名的地方,近几年来随着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红火,这里便成了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使“潘家园”之名家喻户晓。
在解放前,潘家园只是京城外一个小小的村落,当时被称为潘家窑。
早年间,在护城河东边有不少砖窑瓦场,潘家窑是其中的一家,因窑主姓潘,于是窑场以窑主的姓氏而得。
据传这潘窑主是山东济宁人,年过五旬,原是烧琉璃瓦出身。
当初来到这里,他本想开家烧制琉璃瓦的窑场,但烧了几次之后,便不再烧了,因为这里的土质疏松,不适合烧制琉璃瓦,于是改烧小方砖。
当时这一带有七八家砖窑,彼此竞争很激烈,潘窑主初来乍到,又是改行烧砖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
但是潘窑主不想放弃,因为他看准了这里临近京城,地理位置好。于是他私下里在各个窑场转了几天,回来后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砖的质量,二是在经营上下工夫。
首先他严格把好每一块砖的烧制环节,绝不偷工减料,所以烧出的砖成色好,光洁度高,硬度很强,不易破碎。
同时在销售上,他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当时卖砖是以“丁”为单位,一“小丁”砖是二百块,一“大丁”砖是八百块。但他在码砖时,一“小丁”要码二百二十块,一“大丁”要码八百五十块。价格上与别的窑场差不多,可数量上却暗自比别人多了一些。
然后又雇了三辆马车,凡买主在十里地之内的,一律免费送砖上门。
一些买主在他这里买了几次砖后,就发现他的砖不但质量好,而且数量比别的窑场多,还能免费送货,便经常来他这里买,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窑场就红火起来,并很快出了名,甚至连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里买砖。
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据说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在这里干活,车进车出的,很是热闹,而另外几家窑场因经营不善便相继关了张。
以后在潘家窑场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窑场之名,得地名潘家窑。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再取土烧砖很是困难,于是潘家窑暂时关闭,不久便迁到了房山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