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箱水冷文学网>科幻>带我去远方林朝阳陶玉书 > 第123章 大家说话可真好听
    李曙光在人文社多年,见了太多作家,许多人写的作品很好,评论界的评价也非常高,但一说到作品销量就一言难尽,出版社可能连稿费都赚不回来,跟这样的作家合作,出版社其实压力也很大。

    林朝阳从一出道,作品就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连着几部都是如此,已经逐渐在读者当中形成了口碑和影响力。

    以后只要不出意外,出版社跟他合作根本不需要担心赔钱的问题。

    “你那本《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还出吗?”李曙光惦记着问道。

    “交给战士出版社了。”

    “哦。”李曙光心中有些遗憾,但也理解这种情况。

    领完了稿费,李曙光送林朝阳出门,还没走到楼门口,就见一个眉目和善的中年人站在门口。

    他一见李曙光和林朝阳就上前来,热情的伸出了手,“这位就是朝阳同志吧?哎呀,果然是年轻有为,年轻有为。”

    中年人的热情让林朝阳摸不着头脑,李曙光这才介绍道:“这位是《当代》的编辑祝昌盛。”

    林朝阳意味深长的看了李曙光一眼,说这俩人事先没有通气,他是绝不会相信的。

    李曙光面对他的眼神,面色如常,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

    林朝阳一个眼神之后也顾不上李曙光了,祝昌盛有点热情的过分,非得拉着他到《当代》编辑部坐坐。

    林朝阳稀里糊涂的就被他拉到了位于人文社后楼的《当代》编辑部,这个时候的《当代》刚刚草创半年,人员还不多,但几乎都是人文社的精英。

    相比《人民文学》这个抱养回来的丫头,人文社对《当代》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

    每期出刊前几个月,都会由总编辑卫君怡召开编前会,由人文社的各个副总编辑、各个编辑部主任、编辑组组长都参加,自报准备提供什么稿件,可以说是举全社之力办《当代》。

    当然了,人文社对《当代》的重视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今年7月《当代》创刊号上市发行,七万份杂志一销而空。

    到了第二期,销量达到了十一万份,并且供不应求。

    按照这个势头,《当代》几乎用不了一年时间便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量级文学杂志。

    《当代》现在是季刊,才出了两期就已经显露出名刊的潜力了,但编辑部的压力依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