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架构是英国acorn公司为自己的pc机研发的指令集架构,最终却在十几年之后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才大展身手,完全抢了英特尔的风头。
但在pc处理器领域,ar却从来没取得过任何成绩。李轩重生前,最新发布的ar15想在pc、服务器领域分一杯羹,但却碰了一鼻子灰。
究其原因,英特尔在pc领域的影响力根深蒂固,ar与现有x86indos的区别明显,无法兼容现有软件,专用应用匮乏,从而导致了ar15的失败。其实ar架构从一开始就没跟上过英特尔x86架构的前进步伐。等它终于慢慢抹平了两者间的技术差距时,英特尔早已在pc领域竖起了厚厚的隐形壁垒,光是软件兼容性问题,就足以让让潜在用户们望而却步。
那些应用开发商们不会对待英特尔的x86架构那样,为一款生死未卜的新处理器投入大量研发精力,用户如果想要采用新处理器,就必须忍受可选用软件匮乏的局面。
不只是ar,其他所有risc(精简指令集)架构的处理器,都从未在pc领域对英特尔形成过真正的威胁。英特尔的处理器从来不是在技术上领先的,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英特尔的每一款新cpu都被业界批得一无是处。
但英特尔凭借向前兼容这一个优势,就免去软件开发商从头研发的成本,硬是靠着所有人口中落后低效,应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cisc(复杂指令集),在pc领域横扫了所有竞争对手。risc架构根本无法在个人pc领域立足,最后只能转战工作站和服务器领域。
虽然依照历史原本的轨迹,用ar和英特尔的x86去硬碰硬,前途一片灰暗。但李轩却偏偏不信这个邪,因为他明白前世的ar之所以在pc领域无法立足的原因——时间。
ar可谓是生不逢时的典型代表,在李轩看来,它比自己最应该实现的时机晚了五年,刚刚问世就已经落后。而且acorn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直很差,研发投入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技术落后让ar处理器不能给acorn公司带来盈利,而没有盈利的acorn公司根本无法扩大研发投入,来追赶英特尔x86的脚步。于是ar在与x86的竞争中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从未获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正面竞争的机会。
1990年,在苹果公司与vlsi科技的资助下,ar从acorn公司独立出来,成立全新的安谋科技,当时新公司总共才十二个人。一直到ti公司与诺基亚加入ar阵营后,安谋科技的财务状况才得到改善,公司人数终于在1993年堪堪达到了五十人。
但技术研发是一个很公平的领域,有投入才会有产出。仅凭借着安谋科技的这么点人,即使一个人能当成十个人用,也远远比不上上拥有成千上万名研发员的英特尔。所以ar后来果断的转向了移动通信等领域,避开与英特尔的正面竞争。
等到安谋科技在移动领域独孤求败的时候,它终于不甘心继续偏安一隅,决心再次对pc领域发起进攻,但这次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竞争,还有隐形的市场垄断。其实英特尔也一直对ar的自留地——移动领域野心勃勃。结果双方相互试探都惨遭失败,在一个对方已经形成市场垄断的领域,想要立足实在太难。
李轩正是熟知这段历史,才从中发现ar的机会,一个提前五年才有的机会。在ib的pc机投入市场前,计算机领域最火的微型计算机无疑是苹果公司的apple系列,apple1、apple2使用的都是os6502处理器,,英特尔的8086并不显眼。
ib正是看到了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微型机迅速商业化,大量取代了ib中型机和大型机的市场,公司在1979年的利润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于是ib高层决定迅速推出一款有竞争力的微型机夺回市场,这才有了ibpc机。
pc没有让ib公司在个人电脑时代的成就霸主地位,却成就了影响整个信息技术时代根本格局的intel联盟。曾有无数pc兼容机厂商恨恨的对记者说,卖一台电脑能赚100元,其中英特尔拿去了70元,微软拿去了40元。这句话的其中奥妙,令人回味无穷。
但如果ar能在intel联盟形成前,强势阻击ib的pc机,未来的一切就未可知了。用32位元的ar2与同样32位元的80386来进行pk,ar2自然远远不如。但如果用它与16位元的80286进行比较,在运算性能上反而占优,更别提8086和阉割版的8088了。
当然真正的市场竞争绝不是简单的堆砌数据,采用risc设计的ar架构,相比采用cisc设计x86架构,有着简单实用的优势,但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risc架构的处理器由于运算速度快,对内存容量的需求也更高。
可是这已经是李轩所能想到的对抗英特尔这个未来巨无霸的最佳方案,重生光环也不是万能的,没法让他凭空就变出一款能与x86相媲美的全新处理器。至于让他自己研发,他还真没这个自信。
前世的他只是硅谷无数工程师中的普通一员,远远算不上研发能力超群的技术大牛。前世耳熟能详的指令集架构就那么几种,其中ar架构对李轩来说无疑是最熟悉的,做嵌入式开发的他对ar比对女友的身体还了解。这也是李轩决定把ar提前弄出来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