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现在我仍然记得,那些寒冷又温暖的夜晚,窗外的大雪铺天盖地的落下,月亮明晃晃挂在夜空中,铁炉子里冒着红通通的火焰,空气中飘着土豆炖牛肉的香味,我一边吃着饭一边听爷爷讲述着当年他经历的故事。
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等到我上学的年纪,国家也开放二胎政策,我便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怀抱,像个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
有时候闲着没事,也会想起爷爷当年在云南大山里发生的这桩怪事。
那支神秘的考古队到底什么来头?去了一队人怎么只有爷爷最后一个人回来?还有那大山里的金子又是从那找到的?那一村子从坟地里爬出来的死人等等,想着归想着,但我觉得这件事还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变成一个被众人遗忘的故事。
这些疑惑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直到我长大后也渐渐忘了这事,最后在外省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呆了几个月也没找到份合适的工作,便闲的没事回了老家,成日里无所事事。父亲见我这样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仗着家里经营古董,便让我去了北京潘家园鬼市的古董铺子做了个甩手掌柜,他自己跟着二叔去收些古董,因为当时闲着也是闲着就先找份工作挣点钱再说,可这一过就是整整三年。
这些年以来,自从接手经营起自家的古董铺子后,我便受这些熏陶之下也渐渐对古董产生了兴趣,没事也拿上一两个放在手上把玩,脑海里回忆着小时候爷爷讲述每件古董的故事。
铺子的位于北京东三环潘家园桥西也叫“鬼市”,这里是古董一条街,也是国最大的古董市场,当然也称得上是北京城老文化的一个标志。在这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珠宝玉器、中外钱币、民族服饰、文玩手串,只要你能想到有价值的古董,这里应有尽有。
至于为什么会叫“鬼市”?其实跟闹鬼无关。据史料记载,宋代“鬼市”已经盛行,而老北京的“鬼市”追溯于清末民初。“鬼市”即夜间集市,至晓而散,又称“鬼市子”,有早年间在北京德胜门外的“晓市”、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以及宣武门“夜市”等。
其时国运衰落,达官贵族家道中落,大户子弟便偷拿了家中祖传的珍宝字画站街变卖。毕竟这是件有失身份的事,于是就选在了天没亮时打着灯笼交易。穷人打燃火石,富人提灯笼,再加上一些来路不明的卖货人人影穿梭,时明时暗如鬼火灯影,慢慢的潘家园“鬼市”就叫开了。
既然是“鬼市”,便与平常市场不同,卖的东西肯定多少都和“鬼”有关的了,那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死人的陪葬品。
有些铺子里的掌柜能把三百块钱的仿古字画卖给不懂行的游客三万块钱,但是也有些半吊子掌柜,把几十万的玉佩当成玻璃制品几百块就卖了,铺子里的掌柜靠眼力和嘴,街上摆摊的小贩们靠糊弄和坑蒙拐骗。
亮眼识货的那跟白捡了一套房似的,但是看走眼的回到家里哭成泪人的也有不少。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谁也说不清楚,谁也弄不明白。
懂行的人一开口就知道,那不懂的人根本进不来这个圈子。
时至今日,“鬼市”虽然不再需要躲躲藏藏、掩人耳目,但表面上潘家园还是那个不起眼的旧货市场,摆摊的小贩们卖点日用百货,零食玩具,外人根本就看不出来这里的城府。
这几天生意不错,店铺里值钱的宝贝都被几个老板买的差不多了,就连一些不起眼的老物件也都处理了不少。我正像往常一样躺在店里的椅子上吹着空调,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想事情,心里琢磨着该从那弄几件值钱的宝贝摆在这空荡荡的货架上。
“你这里的老物件都怎么收?”门外一个人推开了门说。
我的思绪一下子被眼前这人给打断,我抬了抬眼,细细打量起这个人,七月底的天,这人穿着过时的军装大衣,严严实实的护着身子,这衣服虽厚实,可这人头上的热汗是从里打外的流出来衣服都给湿了,这衣服外面还带着一身子土,走进店里的地板上硬是生生被踩出几个脚印来,看着有些傻里傻气。
北京的气候虽没南方的天气热,可炎炎夏日,大七月的人们穿短袖都来不及,不是在家吹着空调就是喝着汽水,街上些漂亮丫头都穿的是吊带和超短裙,有些甚至还巴不得不穿衣服出门,可眼前这人穿着这么严实,看着不像是城里人,而是像从地底下给爬出来的死人,确实是有些怪异。